table库

  table库是由一些辅助函数构成的,这些函数将table作为数组来操作。其中,有用于在列表中插入和删除元素的函数,有对数组元素进行排序的函数,还有连接一个数组中所有字符串的函数。

  

插入和删除

  函数table.insert用于将一个元素插入到一个数组的指定位置,它会移动后续元素以空出空间。例如,如果t是数组{10, 20, 30},当调用table.insert(t, 1, 15)后,t会变为{15, 10, 20, 30}。但有一种特殊情况,如果在调用insert时没有指定位置参数,则会将元素添加到数组末尾。下面这段代码逐行地读取了程序的输入,并将所有的行保存在一个数组中:

    t = {}
    for line in io.lines() do
        table.insert(t, line)
    end
    print(#t)            -->(读入的行数)

  函数table.remove会删除(并返回)数组指定位置上的元素,并将该位置之后的所有元素前移,以填补空隙。如果在调用这个函数时不指定位置参数,它就会删除数组的最后一个元素。

  有了这两个函数,就可以很容易地实现栈、队列和双向队列。可以用t={}来初始化这种结构,table.insert(t, x)等价于压入操作,table.remove(t)等价于弹出操作。table.insert(t,1,x)会在结构的另一端(也就是起始处)插入一个新元素,而table.remove(t,1)会从这一端删除元素。后两个操作不是很高效,因为它们必须移动元素。不过由于table库中的函数都是用C语言实现的,所以这些循环的花销并不高,对于较小的数组来说使用这种实现较好。

  

排序

  另一个有用的数组函数是table.sort,我们在此之前已经用到过它。它可以对一个数组进行排序,还可以指定一个可选的次序函数。这个次序函数有两个参数,如果希望第一个参数在排序结果中位于第二个参数值前,就应当返回true。如果没有提供这个函数,sort就使用默认的小于操作。

  一个常见的错误是试图对一个table的索引进行排序。在table中,索引是一个无序的集合。如果对它们进行排序,则必须将它们复制到一个数组中,然后对这个数组进行排序。下面演示一个示例,假设要读取一个源文件,并构建一个table记录每个函数并定义它的行号:

    lines = {
        luaH_set = 10,
        luaH_get = 24,
        luaH_present = 48,
    }

  现在要求按字母次序打印这些函数名。如果使用pairs来遍历这个table,就会发现遍历所得的名称是无序的。由于这些名称是tablekey,因此不能对它们进行直接排序。但是,可以将它们放到一个数组中,然后对这个数组进行排序。正确的做法是先用这些名称创建一个数组,然后对数组排序,最后打印结果:

    a = {}
    for n in pairs(lines) do a[#a+1] = n end
    table.sort(a)
    for i,n in ipairs(a) do print(n) end

  注意,对于Lua来说,数组也是无序的,它们本质上是table。然而由于用户知道如何计算索引,因此在访问数组时,只要使用有序的索引,就可以顺序地访问数组。这就是为什么必须用ipairs而不是pairs来遍历数组的原因。前者使key1、2、......的顺序,而后者采用table的原始顺序。

  另外还有一个更高级的方法,就是写一个迭代器,使它根据table key的次序来进行遍历。同时,还有一个可选参数f,用于指定某种特殊次序。以下函数先将key排序到一个数组中,然后迭代这个数组,且每步都返回原tablekeyvalue

    function pairsByKeys(t, f)
        local a = {}
        for n in pairs(t) do a[#a+1] = n end
        table.sort(a, f)
        local i = 0          -- 迭代器变量
        return function()    -- 迭代器函数
            i = i + 1
            return a[i], t[a[i]]
        end
    end

  通过这个函数就可以很容易地按字母次序来打印那些函数名了:

    for name, line in pairsByKeys(line) do
        print(name, line)
    end

  

连接

  在数据结构章节中已经看到过table.concat。它接受一个字符串数组,并返回这些字符串连接后的结果。它有一个可选参数,用于指定插到字符串之间的分隔符。这个函数另外还接受两个可选参数,用于指定第一个和最后一个要连接的字符串索引。

  下面这个函数是table.concat的一个扩展,它能处理嵌套的字符串数组:

    function rconcat(l)
        if type(l) ~= "table" then return l end
        local res = {}
        for i=1, #l do
            res[i] = rconcat(l[i])
        end
        return table.concat(res)
    end

  对于数组中的每个元素,rconcat都递归地调用自己,以此来连接所有可能嵌套的字符串数组。最后,它调用table.concat来连接这些结果部分。

    print(rconcat{{"a", {" nice"}}, " and", {{" long"}, {" list"}}})
    --> a nice and long list

🔚

results matching ""

    No results matching ""